学术园地
从制造舆论到引导舆论

从制造舆论到引导舆论-z6尊龙旗舰厅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舆论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

 

作者:丁伯铨

 

来源:《新华文摘》(2022年第8期)

 

社会舆论是公众舆论和新闻舆论的合称。其中,公众舆论是公众公开发表并形成了交集的意见;新闻舆论则是由新闻媒体形成的舆论。新闻媒体因为具有形成舆论和在大范围内传播舆论的功能,因此又常常被称为舆论机关。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舆论思想中,“制造舆论”论曾经占有过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此思想指导下,党的舆论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后来与时俱进地发展为由“引导舆论”论占据主导地位,确保了党的舆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舆论和制造舆论的真知灼见

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之前谈舆论谈得较多、较深的是梁启超。他认为:“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在《新民丛报》第一号上刊登的《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一文中,他对舆论进行了界定:“舆论者,寻常人所见及者也;而世界贵有豪杰,贵其能见寻常人所不及见,行寻常人所不敢行也。”他把舆论界定为“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寻常人所见及者”。这里的“多数人”,应是作为“寻常人”的多数人;其意见“公表于外”方才形成了舆论。梁启超对舆论所持见解,颇有道理。但以笔者之见,“公表于外”的“多数人意见”如果没有形成交集,恐怕未必能叫做舆论,也无法形成舆论。

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礼。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这说明毛泽东受到过梁启超舆论思想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公众舆论和新闻舆论,并始终致力于用新闻舆论从积极的方面影响公众舆论。

李大钊对舆论有这样的认知:“吾友容君伯挺,尝为余言,真正之舆论在乡间,不在都会,以余之所经验者证之,诚为不谬。”其“真正之舆论在乡间”的观点,可谓相当精辟、相当深刻。

陈独秀认为:“资本家制造报馆,报馆制造舆论。”此言一针见血地道明了资本家以金钱制造和操纵舆论的实质,触及了当时相当一部分舆论的本质。在陈独秀看来:报馆是资本家用来制造舆论的机构;舆论是资本家通过报馆制造出来的意见形态;与其说是报馆制造了舆论,不如说是资本家制造了舆论。他的论述中包含了独特的见解。当然,这是就一部分舆论和这部分舆论所具有的与阶级属性相联系的情况而言的,并非全部社会舆论都是资本家制造的舆论。例如,前面所提及的李大钊所说“在乡间”的“真正之舆论”,就并不是由资本家制造出来的。

陈独秀还认为:“舆论就是群众心理底表现,群众心理是盲目的,所以舆论也是盲目的。古今来这种盲目的舆论,合理的固然成就过事功,不合理的也造成过许多罪恶。”这一论述将舆论和群众心理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十分在理。而论述中还包含了对盲目的舆论不能给予肯定的评价和有待进行引导的隐约之意:对不管是“成就过事功”的盲目舆论中的合理的部分,还是“造成过许多罪恶”的盲目舆论中的不合理的部分,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陈独秀看到舆论中盲目的舆论的存在,又将盲目的舆论分为合理的部分和不合理的部分,这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体现了其思想的深邃性。

除陈独秀谈到过制造舆论外,毛泽东对造舆论和造成舆论深以为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曾以审视世界历史和回顾党的成功经验的方式谈到过造舆论和造成舆论的极端重要性。他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说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在推翻一个政权的过程中,先行造成舆论不可或缺。这是对世界范围内以推翻政权为目的的革命活动抑或反革命活动的高度凝练的精辟概括。靠造舆论(造革命的舆论)赢得人心、拉起那么多的队伍,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制造革命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不仅是党的舆论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党在舆论工作中的成功实践。毛泽东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中,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他在重庆广泛接触各方面人士制造舆论对蒋介石进行揭露和批评,分化瓦解国民党内部等等。在此期间,制造舆论被毛泽东娴熟使用,被成功地应用于对付反革命的两手,是革命的两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毛泽东的舆论思想中,造舆论和造成舆论这样的舆论观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制造舆论与造舆论、造成舆论,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运用手中的舆论工具——以新闻媒体为主,除此而外,还包括含有革命内容的标语、口号、海报、传单、书籍、文艺宣传队的文艺宣传等一一不懈地进行制造革命舆论的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功。中国共产党制造的舆论,在摧垮敌人、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二、由制造舆论到引导舆论的历史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思想发生了由制造舆论到引导舆论的历史转折。此时,国门刚刚打开,西方的思潮学说大量涌入中国,提供了许多思想养料,极大地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但进入中国的西方思想文化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其中的劣质思想文化在中国的舆论场域中所产生的是与正能量相抵触、相违逆的作用。而国内的严峻现实是:“文革”的遗毒尚在,在待肃清;被“四人帮”搅乱的思想理论是非,有待厘清;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良舆论倾向,有碍安定团结,有待消除。所有这些,为党的舆论思想实现由制造舆论到引导舆论的转变准备了条件。

邓小平指出,新闻舆论可以发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安定团结,新闻战线的同志和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们,要从各方面共同努力,做好舆论工作。舆论工作如果出了大的偏差,可能助长不安定因素的发展。邓小平从现实安定团结的大局和目标出发,对整个思想战线包括新闻战线提出了隐含引导舆论的要求。

1994年1月,时任党的总书记的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前提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关乎党和人民之福祸:“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是江泽民提出的“福祸”论。胡锦涛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则提出了“利误”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舆论引导”论提出后,在党的舆论思想和舆论工作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要进行舆论引导,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江泽民明确提出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五条标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上述五项标准,是舆论引导和重要遵循,也是舆论引导中的核心问题。

2008年6月20日,时任党的总书记的胡锦涛在视察人民出版社时指出:“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这里所说的主动设置议题,既是新闻的议题,又是舆论的议题。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舆论的议题往往是隐含在新闻议题之中的。主动设置议题,是关涉话语主动权和主导权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主动设置舆论议题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必然要求。它和被动应对舆论议题,效果是不大一样的。舆论一般有着先入为主的特性,即先发制人、先声夺人,其实质是抢占有目标对象的心理空间。如果主动设置的舆论议题是由“我”首发的,是由“我”挑头引起的,那么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就掌握在“我”手中;被动应对舆论议题的情况迥然不同,议题由他人设置后“我”作为跟进参与其中,此时话语的主导权和主导权往往不在自己手上。虽然也存在着可以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情况,但毕竟在一段时间中,舆论的主动权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且现实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有相当的难度。主动设置议题与被动应对舆论议题,其间就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别。因此,主动设置议题被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主动设置舆论议题的问题上,并不能随意而为和任意而为,而必须基于对相关情况的深刻而又精准的分析把握,必须立足于做好应该做的各项功课。“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就是主动设置舆论议题前必须认真做好的功课。必须深切了解新闻传播的现实状况(对于现状了然于心),对于其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透彻了解受众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在设置舆论议题和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顺应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而不是与其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精准分析和正确研判舆情,科学预测和把握舆情层面的兴奋点、聚焦点、转折点、爆发点。如果主动设置舆论议题却对以上各项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么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舆论议题设置的主动权、主导权,甚至不可能获得一丁点话语语;或者虽然主动设置了舆论议题,但却因与公众的关注点、兴奋点之间存在隔膜以致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能够主动设置受众感兴趣、愿意持续关注的舆论议题,是舆论工作达到高境界的表现。

三、舆论引导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中国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情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进行了全面擘面,在此过程中,对舆论引导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之一:提出“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进行卓有成效的舆论引导,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解决好导向问题。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此为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之首。这使得对于舆论导向的把握获得了更高的高度和更大的力度。导向需要引领,必须通过举旗来引领,这既是一种充满理论内涵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新的表述。高举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旗帜,以其立场、观点、方法对导向进行引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导向正确。这须贯穿于舆论引导的全过程并覆盖与导向相关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

创新发展之二:提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三个地带”。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三个地带。”第一个是红色地带,主要是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构成的,这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决不能丢了。第二个是黑色地带,主要是网上和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构成的,还包括各种敌对势力制造的舆论,这不是主流,但其影响不可低估。第三个是灰色地带,处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对不同地带,要采取不同策略。这相当于在舆论引导工作的战略地图面前进行作战部署。毫无疑问,上述论述具有战略意义。

在三个地带中,“红色地带”是我们的阵地(主阵地),其间的舆论充满正能量。这一阵地,必须坚守、不可丢失,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扩大阵地版图,扩大舆论影响力。“黑色地带”是由负面言论构成的舆论空间,敌对舆论常常渗透其中,往往造成蛊惑人心、妖言惑众的恶劣影响。这是在对公众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不仅必须加以遏制、抵制而且必须加以消除、瓦解的舆论。“灰色地带”介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这一部分,是两个地带都想争取的对象。舆论引导在相当程度上应以此为着眼点和着力点。

创新发展之三:提出要“把握好时、度、效”。

“时、度、效”包含了新闻舆论引导中的三个重要维度,一定要把握好。这是舆论工作规律的体现,涉及舆论引导方法论。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舆论引导中坚持正确的导向,这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如果新闻舆论传播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群众不爱听、不爱看,不能产生共鸣,那么所有一切努力都会付诸东流。而在此过程中把握好“时、度、效”就显得特别重要。

 “时”,当然包含了时效性的要求。老是“慢一拍”的新闻和新闻媒体,是担当不了舆论引导的大任的;特别是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以后,情况就更是这样。但对某些涉及敏感事件和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的非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新闻事实,却并不是报道得越快越好。把握时机、合乎时宜,是舆论引导中不能不周到考虑的问题。“度”,其实就是分寸感,“过犹不及”。“过”和“不及”是与讲究“度”背道而驰的两种极端,和舆论引导效果的最优化无缘。“效”,是舆论引导的终极目标,须以取得实效、优效为归宿,并以实现舆论引导的实效、优效为出发点进行步步努力。

创新发展之四:提出遵循一系列相关规律。

习总书记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把握好时、度、效,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规律之一。对时、度、效缺乏准确的把握,很难说是在按舆论引导规律办事。

习总书记曾就新闻、舆论、传播提出了一系列应当遵循的规律。在当今时代,舆论引导主要是对网上舆论的引导,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是进行网上舆论引导的题中应有之义。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更是与新闻舆论引导密切相关。当今条牛下进行的舆论引导,是在推进媒本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的舆论引导,了解新兴媒体发展规律,不可或。按这些规律办事,舆论引导方寸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

创新发展之五:提出要“善于没置议题”。

习总书记对新闻舆论议题设置的现状和内涵进行了深入解析。他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精准定位受众,善于设置议题,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这既是舆论引导的一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舆论引导的一种重要方法。与一般的奥论引导有所不同的是,善于设置新闻舆论议题,是从形成新闻舆论的起始阶段、从源头上就对舆论进行引导;而一般的舆论引导,则多在舆论形成后从中间介入。主动设置议题,是“谋事在先、有预则立”,新闻媒体是有备而来的。

主动设置新闻舆论议题,即精心择定意在引发舆论的话题,关键在于:要有主动设置新闻舆论议题的强烈意识;选好值得设置的新闻舆论议题/话题。 

在众多媒体包括各类平台型媒体和自媒体广泛参与新闻传播的情况下,许多公众舆论议题先于新闻媒体包括其中的主流媒体设置的舆论议题而存在。此即自然发生的新闻舆论议题。对此,不能不问不顾,不能放弃引导,需要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方式加以恰当地干预,目的是使自在(自然发生和自然存在)的舆论成为自为的舆论,即充分体现正向舆论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的舆论。在自在的舆论中,盲目的舆论占有很大的比重,正确、错误和介乎两者之间的舆论呈杂陈之态。而自为的奥论,则是由新闻媒体积极而为所形成的自觉的和理性的舆论,是能担当引领舆论重任的舆论。

设置新闻舆论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解决好一系列重要问题。

其一,要设法使之成为舆论焦点。通过妥帖而巧妙地人为设置新闻舆论议题,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凝聚焦点,从而充分释放围绕人为设置的新闻舆论议题而形成的舆论中的正能量,这样可以把话语的主动权、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至于成为社会舆论的尾巴并被它牵着鼻子走,不至于陷于被动局面。

其二,发现并深挖相应的新闻事实。主动设置新闻舆论议题,若要达到很高的水平,就必须善于发现优质新闻事实并对此进行深度挖掘,因为这类事实并非俯拾即是,也非唾手可得。前提是进行深人的调查研究(调查采访),努力发现并通过选,获得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充满正能量底蕴的高质量事实,并发掘且彰显出其深层次内涵。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其三,须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如果对舆论传播的对象不作细分,无差异地、大而化之地设置议题,试图“一题通吃”,那么,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大行其道且受众对此予以广泛认同的当下,碰壁是不可避免的。

其四,以精准定位受众为前提和基础。必须对受众及其需求深有了解,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期盼什么、认同什么,厌恶什么、排斥什么、抵制什么。不取受众厌恶、排斥和抵制的舆论传播内容和方式,以免引起他们的反感、抵触和摈斥;以他们喜欢、期盼和认同的舆论传播内容和方式围绕舆论议题展开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工作。

其五,由主流舆论矩阵提供有力保障。设置议题不应只是单个主流媒体的孤立行为,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中的各个部分须与设置了舆论议题的特定媒体相协调、相呼应。“全方位”体现的是对舆论空间的全覆盖;“多层次”实现的是不同层次受众对议题均有积极反响和回应;“多声部”则在弘扬主旋律基础上形成视角的互补、声音的互补和智慧的互补,呈现出畅所欲言、生动活泼、和谐共振的局面。

其六,推动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构建。善于设置议题和推动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构建,两者联系紧密。经常性设置高质量的舆论议题,不断提升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水准,是舆论引导新格局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工作的不断推进,又可以反过来促使设置议题工作的优化。

创新发展之六:提出提高新闻舆论“四力”。

习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新闻舆论“四力”,相互之间联系紧密。新闻舆论传播快捷,覆盖广泛,能将传播内容顺利传抵目标受众,这是具有传播力的体现,也是进行舆论引导的必要前提。引导力是舆论引导要衡量的直接的指标。传播和引导的目的是要产生影响力,能影响公众的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能使人心“向”和人心“聚”,能使舆论场域中黑色地带的意见言论受到抵制。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所作舆论引导能够发生正向影响作用的重要基石。离开了公信力,舆论传播的其他三力将无所依凭。

四、从制造舆论向引导舆论演进的历史必然性

为什么改革开放的巨大社会工程开启以后,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思想会发生从制造舆论到引导舆论的转变呢?应该说,这里面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

(一)对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主体及工作方式的考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前,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中,不仅包含了资本家制造舆论及反动统治者利用手中的舆论工具制造反革命舆论的情况,而且还大量存在中国共产党制造革命舆论、动员人民群众起来与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制造舆论和引导舆论(舆论引导),主体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政权组织、党所掌握的新闻媒体、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就此而论,舆论和舆论工作的主体并没有改变,宗旨也没有改变: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与此相联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工作对象也没有改变,始终是人民群众。

但是应该说,从制造舆论到引导舆论,主体的工作着眼点、着力点和工作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制造舆论所涉及的内容和方式一般来说是偏硬性的,包含较多思想灌输的成分。引导舆论(舆论引导),则不再采用思想灌输的方式,避免使用宣讲道理的简单做法,更多地考虑了舆论传播对象的乐于接受和心向往之的问题。引导舆论(舆论引导),一般来说是偏软性的,注重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即使是讲大道理(在许多情况下,大道理不能不讲),也要讲得让人觉得声声入耳、心悦诚服。再则,主体在制造舆论的过程中,一般不设置舆论制造者与接受

舆论传播者之间的交流互动环节,并不将其视为必不可少。而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传受双方的交流沟通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在一定条件下制造舆论能收到良好成效,有其合理性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处于制造舆论即能收到良好成效的阶段时,与此相对应的条件是:传播媒体形态单一,信息传播渠道有限,公众认知比较单纯。传播媒体形态单一,意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段不短的时间内,新闻媒体仅有报纸

刊物,用于传播的文本仅有与报刊相适应的报道和评论等新闻作品以及副刊所载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国共产党拥有用于新闻舆论传播的广播电台是后来的事。信息传播渠道有限,是指仅有报刊零售发行和邮送等渠道。听众能通过广播电台接收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新闻舆论传播,也是后起之事。公众认知单纯,既与革命和反革命的阵线分明密切相关,也和“打土豪、分田地”等基本道理明白易懂不无关系。在此情势下,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制造舆论者的身份出现,即使说道理、造舆论的方式比较硬,也仍然可以在舆论战中占据上风并进而赢得人心。公众不难理解制造舆论者是在为他们谋利益,加上社会舆论形态比较单一,他们乐于接受这种合乎也们利益的制造而成的舆论。

(三)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因素足成了由制造舆论到引导舆论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情况与适合通过制造舆论赢得人心和赢得舆论支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不一样,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因素。

比如,对外开放和思想解放使众思想空前活跃。

实行改革开放,意味着打开国门。国门打开以后,西方的思想学说大量涌入中国,国人会程度不等地受到其影响,其中既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加之受思想解放浪潮的推动,公众思想空前活跃,视野日益开阔,观念发生剧变。所有这些,对原有的舆论格局都构成了很大冲击。

又如,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舆论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1992年开始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使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释放,使经济社会、社会心理及公众价值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以后,新闻媒体的受众有了另外的身份,即成了新闻媒体生产的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有了对新闻媒体及其新闻产品进行自主选择和自主消费的权利。新闻舆论传播中的偏硬的内容和方式逐渐受到冷落。在此情况下,进行制造舆论式的舆论工作,必定收效甚微。

再如,互联网和一系列先进技术颠覆原有舆论格局。

融入新闻舆论传播的先进信息技术,从互联网技术发展至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悉数加盟。

时至今日,新媒体已经包括自媒体、融媒体和全媒体。在这种情况下,从公众方面来说,接收各类信息的渠道众多而又畅通。凭借自媒体,平民百姓以往没有话语权或少有话语权的局面有所改变。从理论上说,他们完全可以成为舆论的始发点、凝聚点、转折点和引爆点。分析至此,可以说,传统媒体一统天下时的社会舆论格局已被彻底颠覆。在这种情况下,以制造舆论的方式去赢得舆论和赢得民心,常常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而“不良舆论倾向”又时常出现,成为经常性的存在。有鉴于此,进行体现正确导向而又能取得良好成效的舆论引导,就显得愈益重要。

技术因素还改变了舆论引导主体的状况。在当今时代,舆论引导主体已经多元化。官方和官媒依然是舆论引导的恒常主体,而且在舆论场域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地位不时受到挑战。与此同时,不少机构都有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在一些情况下也发挥了舆论引导主体的作用。意见领袖是网络空间中不应被忽视的舆论引导主体之一,他们在网民中有 着相当大的舆论号召力和影响力。在特殊情况下,特定网民也可以成为舆论引导的主体。

由此观之,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思想从制造舆论到引导舆论的演进,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且有其历史必然性。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网站地图